随着暑期到来,研学游在辽宁这片文化热土之上蔚然成风。来自五湖四海的研学团队或徜徉在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或被沈阳故宫博物院跨越时空的青花纹样所吸引……学子们沉浸在各具特色的研学课堂之中,体验着游与学的乐趣。
研学旅游是连接文化与旅游的重要桥梁,也是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高度融合的具体呈现形式。近日,文化辽宁体验项目“少年文化行 艺起游辽宁”研学营启动仪式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启动。“这是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为大力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而首次策划的研学营活动,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表示,活动依托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优质的文博、非遗、演艺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
“没想到‘玉猪龙’竟然是从戴在耳朵上的玉玦演化而来的。”“红山文化‘玉’的背后,竟藏着这么多的礼仪和文化!”研学课堂上,孩子们用心聆听老师的讲解,发出阵阵惊呼。在研学营活动第一期的“玉出红山 礼行天下”红山文化主题公益研学课堂上,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研究员周晓晶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第一展厅,为研学团的孩子们讲解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等文物知识。
文物需要保护,历史需要讲述。通过专家讲座、参观游览、红山元素手工泥塑环节,同学们先听再看,随后亲手体验制作“玉猪龙”。
“能够参加这次活动,和祖国的‘花朵’们面对面,把我30多年的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介绍给他们,真的非常高兴。”在周晓晶看来,这场富有意义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接触距今五千多年前红山古人的物质文化,深刻领悟辽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增强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现场学生和家长对课堂内容一致认可,并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研学营活动激发起了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我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的力量。”沈阳市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的俞祉涵与记者分享她参加活动的感受。
把博物馆变成一所大学校,让文物“活”起来,孩子们在行走的研学课堂间,品读中华文明,丰富学习乐趣。
古代宫殿建筑群究竟是什么结构?清代儿童有着怎样的生活乐趣?青花瓷的器型和纹饰有什么特征?近日,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成立的东北地区首家面向青少年儿童博物学院——“沈阳故宫少儿博物学院”内,“走进沈阳故宫 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研学项目涵盖了古建筑知识、历史文化、艺术鉴赏、非遗技艺、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大批中小学生组成研学团队前来互动体验。
“研学课堂太有趣了,我在这儿跟同学们一起手工拼狮子、缝制旗袍钥匙包、绘制戏曲脸谱、学习镜片装裱技艺,真实地体验到了古代人专注的‘匠人精神’。”8岁的小学生徐韵雯拿着刚缝制好的钥匙包,开心地向记者分享她的收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辽宁有效发挥文博场馆特有的文化育人功能,将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少年儿童的心灵,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请登陆: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公司电话:0595-22176648、28892188 |